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项:
由我校教授组成的专家团队申报的《中国商用数字体系的历史研究》项目,深度挖掘中国商用数字的概念与内涵,系统梳理楚国货币金、银、铜币中出现的商用数字,在国内外学术领域第一次阐述中国商用数字体系概念,证明中国商用数字是楚文化研究的重大发现和重要成果;提出“中国商用数字是中国文字、中国数字的一部分,更是世界文字、数字的一部分,中国商用数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的观点。该项目纠正了中外相关学者关于中国商用数字发端史研究结论的失准论述,填补了中国数字史、经济史和会计史的研究空白。湖北省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长梁伟年于2015年5月9日对该项目做出了“可以继续研究”的重要批示。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项:
数学与财经系徐玉华教授主持申报的“基于随机扰动的经济、金融复杂系统动力学演化机理和风险控制研究”,通过分析随机现象对经济、金融复杂系统动力学的影响,解释相关条件,提出在扰动条件下经济、金融复杂系统稳定性的经济学建议。该项研究成果对提出有效政策和建议,保持经济、金融复杂系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与管理系钟俊老师主持申报的“论司法公正及其实现——基于马克思主义文本的时代解读”,在唯物史观指导下,系统研究司法公正的基本内涵及实现途径,对促进我国司法改革、防止司法恣意和司法腐败、提升司法公信力具有重要意义,将为构建和谐社会和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法治基础。

湖北省社科基金项目4项:
《汉水流域民俗文化研究》项目对汉江流域传承下来的特有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民俗文化现象开展研究,涵盖了名胜古迹、四时节令、民间礼俗、流域方言、特色饮食、民间传说等方面。该项目就“现代人类的起源地,汉文化的发祥地,是‘人类没有断代、文化没有断层’的通史地域”之观点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并对汉水流域已经消失的,或者濒临失传的文化现象进行梳理,在抢救民族文化遗产等方面具有较高的史料和理论价值。
《明代武当山志研究》从文献学的角度考察明代武当山志的编修源流及其文献特征,并对明代武当山志所见明世宗崇道史料和明代宦官史料进行文化解读。涵盖了明代武当山修志兴盛的原因、主要内容及其文献价值例说、成就与不足、补校、世宗崇道问题、宦官问题等方面的研究。
潘世东教授主持的《社会历史学视野下的明代汉江文化寻绎》从社会历史学角度,采用历史与逻辑相结合、实证分析与理论思辨相结合、宏观梳理与微观探究相结合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梳理和总结了明代汉水流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概况等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基本特征及发展演变的规律。对于汉水流域地区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产业优势、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开发和建设、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和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以及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和文化生态保护具有促进和推动作用。
赵盛国副教授主持的《汉水战争史》整理、挖掘了汉水流域历史上的农民起义战争、民族战争、统治阶级内部战争和反对外敌侵略的战争,凸显了汉水流域在朝代更替、南北统一、反对外敌入侵战争中的重要地位,为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开发与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智力支持。
同时,学校依托应用物理学科研究中心、应用化学与生物技术研究中心,围绕着地方经济社会建设重大课题,推出了多项科研成果,并顺利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比如刘光东教授承担并完成的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南水北调工程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重大项目课题——《丹江口水源区黄姜加工新工艺关键技术研究》,极大地促进了十堰市黄姜生产企业“清洁生产、达标排放、综合利用、持续发展”的步伐。